×

Loading...
Ad by
Ad by

旋律,来自音乐之都──—记维也纳的爱乐乐团在多伦多的演出(zt) 这是大中报上的一篇特写,不知道作者在这里有没有马甲。。。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旋律,来自音乐之都
──—记维也纳的爱乐乐团在多伦多的演出

● 丹 青

   三月七日,初春的夜晚,寒风依然凛冽,可多伦多市中心的汤姆逊音乐厅却漾溢着浓浓的暖意。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率领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将要在这里进行他们北美之行中在加拿大的唯一的一场演出。

  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所有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圣城”,该城市不仅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许多“乐圣”长期居住的地方,同时也孕育了支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是支已成立一百六十多年,具有悠久历史的老牌交响乐团,像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以及波士顿、芝加哥等享有盛名的乐团一样,维也纳爱乐乐团一直是音乐界交口称颂的翘楚。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世界上许多有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都担任过该乐团的首席和客席指挥,如汉斯·里赫特、古斯塔夫·马勒、富尔特汶格勒、托斯卡尼尼、卡拉扬、伯恩斯坦等等,能够站到该乐团指挥席上的无一不是闻名遐迩的大师。此次率团来多伦多的穆蒂也是当今乐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曾经担任过伦敦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和萨尔瓷堡音乐节的总监,并以客席身份指挥过诸如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世界顶级的乐团。在一九九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开幕式上,他指挥庞大的合唱团,演唱威尔第的合唱曲《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那恢宏的气势至今令人难忘。这次他来汤姆逊音乐厅指挥自九三年后再次访问多伦多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会否让人又有惊喜呢?而乐团又有没有新的变化呢?乐迷们都翘首以待。

完美的合作

  虽然音乐会将在八时开始,但七时许已有许多人陆续赶来,城中的音乐界人士、各界名流及包括我们华裔在内的许多音乐爱好者鱼贯入场。八时正,观众就座已毕,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多伦多的乐迷以加拿大特有的质朴和热情欢迎来自音乐之都的音乐家。年届六十四岁的穆蒂在掌声中健步踏上指挥台。他并未像其他指挥家那样,说几句客套话和开场白,而是一言不发,举起指挥棒,让乐队奏响了第一个音符。当晚,首先演奏的是舒伯特的《罗莎蒙德》序曲。这是作曲家曾为他人的三幕歌剧《魔竖琴》所作的前奏曲,该歌剧并未获得成功,但后来将这前奏曲移植到《罗莎蒙德》上作序曲,却成了不朽的杰作。乐队在穆蒂的指挥下将这首序曲演奏的得心应手,整齐的声部,典雅的弦乐,伴之以具有穿透力的管乐,时而缓缓抒情,时而急风骤雨,把音乐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穆蒂的指挥风格是准确精湛,没有什么多余的动作,几乎每个手势都表达了他的指挥意图,乐队和他的配合就象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默契。难怪有评论指出:虽然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维出纳爱乐乐团已不设常任指挥,但穆蒂作为客席和乐团仍有三十五年的合作历史,互相之间早已相当熟悉。乐团的奥地利音乐家的真挚和意大利人穆蒂的激情形成了绝妙的组合,他们的合作就像在度悠长的蜜月假期般的美妙。

绝妙的琴音

  紧接着,乐团又表演了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这是莫扎特在二十三岁时所作的一首名曲。今年正是他诞辰二百五十周年,奥地利举国上下早已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笔者去年休假在莫扎特的家乡萨尔瓷堡和维也纳逗留时就已见到许多奥地利人是如何期盼着各种音乐纪念活动的到来。现在身在北美洲的多伦多欣赏莫扎特祖国的音乐家演奏他的作品,这的确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演奏该曲的小提琴手是莱纳·霍纳克,中提琴手是图比亚斯·李,他们是乐团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首席,而且都是奥地利人。随着指挥棒的舞动,乐队以轻松的和弦带出了热烈的快板,优美的小提琴声和柔和的中提琴声如泣如诉,互相辉映。奥地利国家银行以借贷方式献出的意大利名琴一七一四年的斯特拉底瓦里在莱纳的演奏下特别清晰,天鹅绒般的琴音具有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图比亚斯的中提琴声也合作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莫扎特在创作此曲的过程中恰逢母亲去世,所以他强忍着悲痛在第二部份的慢乐章中一改往常的轻松喜悦,写的哀怨,令人心碎。莱纳和图比亚斯的演奏像好友之间的诚挚对话,既有各自的炫技,又有互相喃喃细语的倾诉,而乐队的音响强烈的管弦乐背景又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莫扎特的丧母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聆听这首名曲的演奏,感觉比听海菲兹和普里姆罗斯合作的名版唱片还要过瘾,莫扎特家乡的音乐家的演奏也颇具感染力。

并不压抑的《悲剧》

  中场休息之后,到了下半场,节目更为精彩。首先穆蒂指挥乐团演奏了生于维也纳、长于维也纳的舒伯特的第四交响乐《悲剧》,这是舒伯特十七岁时的作品。整首乐曲漫布着戏剧性突出的忧郁情绪,虽然布局传统,但仍耐人寻味。穆蒂不愧是指挥德奥派音乐的高手,舒伯特故乡的音乐家更是充分地领略了该作品的内涵,虽然部份乐曲沉重缓慢,但这种忧郁的情绪中却透露出自由的律动。坐在现场,我忽然想起了家里收藏的由巴伦伯依姆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的唱片版本,拿当晚穆蒂的指挥与之相比却是多了些感动,少了几分压抑。的确,感动人的“悲剧”要比压抑人的“悲剧”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正如我所想,一曲完毕,观众并没有被“悲剧”压抑着情绪,而是情不自禁地热烈地鼓起掌来。
振奋激昂的“压轴戏”

  终于到了当晚的压轴节目的时候,乐团为观众献上的是理查·斯特劳斯谱写的音乐诗篇《死亡与净化》,这是作者极为成功的交响作品。作为德国人的理查·斯特劳斯和身为维也纳人的约翰·斯特劳斯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死亡与净化》是作者在一八八九年创作完成的,作品颠覆了传统交响乐的写法,以一个乐章、大量的弦乐和铜管乐的合奏以及变奏产生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旋律,谱写得极为奢华,在当时保守的音乐界人士看来是离经叛道之作,因而引发了许多的争议。时至今日,该曲已成为理查·斯特劳斯的经典作品之一。指挥穆蒂一改之前冷静的风格,以其意大利人特有的激情用敏捷准确的手势、热烈的动作调动起每一位乐手。全团所有的演奏员都上了舞台,二十多分钟的乐曲扣人心弦,时而悠扬的长笛和双簧管娓娓对话,时而所有弦乐和铜管乐合奏齐鸣。人们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铜管部份尤为突出,在这首曲子里更是发挥的透彻。宏美、辉煌的音乐表现出作者关于人在生命旅途之中对疾病、幻觉和死亡所作斗争的主题,形成了高度戏剧化的音乐叙事,在全场观众眼前展示出一幅壮美的交响诗画。
  随着穆蒂有力的手势,乐手停止了最后一个音符,全场观众不由自主地起立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一浪接着一浪。我身旁的一位观众抑制不住激动,兴奋地讲“这音乐太美了,真像一出扣人心弦的电影。”的确,当鲜明的音乐形象在动人的旋律中出现,观众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确实犹如一部精湛的艺术电影,欣赏美妙的音乐也正如阅读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生之书般同样的有益。

  夜深了,人们终于带着满足和喜悦步出音乐厅。夜风依然清冷,但来自音乐之都的声音早已把寒意驱散。空气中跳动着音符,微风里荡漾着旋律,维也纳之声给多伦多的这个夜晚披上了音乐的盛装。愿所有人能“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去追求、去享受人类音乐的美妙境界,将世界变得和平与美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旋律,来自音乐之都──—记维也纳的爱乐乐团在多伦多的演出(zt) 这是大中报上的一篇特写,不知道作者在这里有没有马甲。。。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旋律,来自音乐之都
    ──—记维也纳的爱乐乐团在多伦多的演出

    ● 丹 青

       三月七日,初春的夜晚,寒风依然凛冽,可多伦多市中心的汤姆逊音乐厅却漾溢着浓浓的暖意。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率领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将要在这里进行他们北美之行中在加拿大的唯一的一场演出。

      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所有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圣城”,该城市不仅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许多“乐圣”长期居住的地方,同时也孕育了支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是支已成立一百六十多年,具有悠久历史的老牌交响乐团,像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以及波士顿、芝加哥等享有盛名的乐团一样,维也纳爱乐乐团一直是音乐界交口称颂的翘楚。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世界上许多有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都担任过该乐团的首席和客席指挥,如汉斯·里赫特、古斯塔夫·马勒、富尔特汶格勒、托斯卡尼尼、卡拉扬、伯恩斯坦等等,能够站到该乐团指挥席上的无一不是闻名遐迩的大师。此次率团来多伦多的穆蒂也是当今乐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曾经担任过伦敦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和萨尔瓷堡音乐节的总监,并以客席身份指挥过诸如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世界顶级的乐团。在一九九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开幕式上,他指挥庞大的合唱团,演唱威尔第的合唱曲《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那恢宏的气势至今令人难忘。这次他来汤姆逊音乐厅指挥自九三年后再次访问多伦多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会否让人又有惊喜呢?而乐团又有没有新的变化呢?乐迷们都翘首以待。

    完美的合作

      虽然音乐会将在八时开始,但七时许已有许多人陆续赶来,城中的音乐界人士、各界名流及包括我们华裔在内的许多音乐爱好者鱼贯入场。八时正,观众就座已毕,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多伦多的乐迷以加拿大特有的质朴和热情欢迎来自音乐之都的音乐家。年届六十四岁的穆蒂在掌声中健步踏上指挥台。他并未像其他指挥家那样,说几句客套话和开场白,而是一言不发,举起指挥棒,让乐队奏响了第一个音符。当晚,首先演奏的是舒伯特的《罗莎蒙德》序曲。这是作曲家曾为他人的三幕歌剧《魔竖琴》所作的前奏曲,该歌剧并未获得成功,但后来将这前奏曲移植到《罗莎蒙德》上作序曲,却成了不朽的杰作。乐队在穆蒂的指挥下将这首序曲演奏的得心应手,整齐的声部,典雅的弦乐,伴之以具有穿透力的管乐,时而缓缓抒情,时而急风骤雨,把音乐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穆蒂的指挥风格是准确精湛,没有什么多余的动作,几乎每个手势都表达了他的指挥意图,乐队和他的配合就象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默契。难怪有评论指出:虽然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维出纳爱乐乐团已不设常任指挥,但穆蒂作为客席和乐团仍有三十五年的合作历史,互相之间早已相当熟悉。乐团的奥地利音乐家的真挚和意大利人穆蒂的激情形成了绝妙的组合,他们的合作就像在度悠长的蜜月假期般的美妙。

    绝妙的琴音

      紧接着,乐团又表演了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这是莫扎特在二十三岁时所作的一首名曲。今年正是他诞辰二百五十周年,奥地利举国上下早已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笔者去年休假在莫扎特的家乡萨尔瓷堡和维也纳逗留时就已见到许多奥地利人是如何期盼着各种音乐纪念活动的到来。现在身在北美洲的多伦多欣赏莫扎特祖国的音乐家演奏他的作品,这的确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演奏该曲的小提琴手是莱纳·霍纳克,中提琴手是图比亚斯·李,他们是乐团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首席,而且都是奥地利人。随着指挥棒的舞动,乐队以轻松的和弦带出了热烈的快板,优美的小提琴声和柔和的中提琴声如泣如诉,互相辉映。奥地利国家银行以借贷方式献出的意大利名琴一七一四年的斯特拉底瓦里在莱纳的演奏下特别清晰,天鹅绒般的琴音具有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图比亚斯的中提琴声也合作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莫扎特在创作此曲的过程中恰逢母亲去世,所以他强忍着悲痛在第二部份的慢乐章中一改往常的轻松喜悦,写的哀怨,令人心碎。莱纳和图比亚斯的演奏像好友之间的诚挚对话,既有各自的炫技,又有互相喃喃细语的倾诉,而乐队的音响强烈的管弦乐背景又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莫扎特的丧母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聆听这首名曲的演奏,感觉比听海菲兹和普里姆罗斯合作的名版唱片还要过瘾,莫扎特家乡的音乐家的演奏也颇具感染力。

    并不压抑的《悲剧》

      中场休息之后,到了下半场,节目更为精彩。首先穆蒂指挥乐团演奏了生于维也纳、长于维也纳的舒伯特的第四交响乐《悲剧》,这是舒伯特十七岁时的作品。整首乐曲漫布着戏剧性突出的忧郁情绪,虽然布局传统,但仍耐人寻味。穆蒂不愧是指挥德奥派音乐的高手,舒伯特故乡的音乐家更是充分地领略了该作品的内涵,虽然部份乐曲沉重缓慢,但这种忧郁的情绪中却透露出自由的律动。坐在现场,我忽然想起了家里收藏的由巴伦伯依姆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的唱片版本,拿当晚穆蒂的指挥与之相比却是多了些感动,少了几分压抑。的确,感动人的“悲剧”要比压抑人的“悲剧”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正如我所想,一曲完毕,观众并没有被“悲剧”压抑着情绪,而是情不自禁地热烈地鼓起掌来。
    振奋激昂的“压轴戏”

      终于到了当晚的压轴节目的时候,乐团为观众献上的是理查·斯特劳斯谱写的音乐诗篇《死亡与净化》,这是作者极为成功的交响作品。作为德国人的理查·斯特劳斯和身为维也纳人的约翰·斯特劳斯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死亡与净化》是作者在一八八九年创作完成的,作品颠覆了传统交响乐的写法,以一个乐章、大量的弦乐和铜管乐的合奏以及变奏产生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旋律,谱写得极为奢华,在当时保守的音乐界人士看来是离经叛道之作,因而引发了许多的争议。时至今日,该曲已成为理查·斯特劳斯的经典作品之一。指挥穆蒂一改之前冷静的风格,以其意大利人特有的激情用敏捷准确的手势、热烈的动作调动起每一位乐手。全团所有的演奏员都上了舞台,二十多分钟的乐曲扣人心弦,时而悠扬的长笛和双簧管娓娓对话,时而所有弦乐和铜管乐合奏齐鸣。人们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铜管部份尤为突出,在这首曲子里更是发挥的透彻。宏美、辉煌的音乐表现出作者关于人在生命旅途之中对疾病、幻觉和死亡所作斗争的主题,形成了高度戏剧化的音乐叙事,在全场观众眼前展示出一幅壮美的交响诗画。
      随着穆蒂有力的手势,乐手停止了最后一个音符,全场观众不由自主地起立鼓掌,雷鸣般的掌声一浪接着一浪。我身旁的一位观众抑制不住激动,兴奋地讲“这音乐太美了,真像一出扣人心弦的电影。”的确,当鲜明的音乐形象在动人的旋律中出现,观众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确实犹如一部精湛的艺术电影,欣赏美妙的音乐也正如阅读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生之书般同样的有益。

      夜深了,人们终于带着满足和喜悦步出音乐厅。夜风依然清冷,但来自音乐之都的声音早已把寒意驱散。空气中跳动着音符,微风里荡漾着旋律,维也纳之声给多伦多的这个夜晚披上了音乐的盛装。愿所有人能“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去追求、去享受人类音乐的美妙境界,将世界变得和平与美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解馋了!
    • Good, Thanks for sharing
    • 文风挺象某大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