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XB一下儿,当年大二的时候给揪到上影厂给一部傻稀稀的电影配了次音。总共三句半英文台词,一个下午,赚了50块。

电影名字不记得了,后来也没看过,但故事说的是一国女和一美国男在中国恋爱了,美男回国时要带国女一起走,"手牵手共创美好明天”。可是,国女很矛盾,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热爱我的祖国." 演美国男的是一德国留学生,为他三句半英文台词配音的是一澳大利亚留学生。

别看就三句半英文台词,可花了上影厂不少时间。先是一跑腿的跑到学校里,拿几句台词让几个候选人对着录音机念,凭录音效果(要和女主角的音色差不多)拉两个semi-final人选到上影给导演听,导演拍板由谁最后来配。导演大概给老澳和我讲了讲故事内容后,就拿出需要配成英文的三句半中文台词来,让老澳和我当场翻成英文。然后,两人进到黑洞洞的配音室,站到各自的麦克锋前看着前方的屏幕对口形。出乎我意料的是,两人之间有挡板隔着的,互相看不到,只能听到声音。口形对过几次后,开始录音。录过几次后完事儿拿钱走人(上影给车回学校的)。

到今天已记不大清楚"让我们手牵手共创美好明天”,“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热爱我的祖国" 这两句台词当时是怎样翻的。。。。。。;)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牛虻》小说,电影,配音,及音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看到网友们谈论电影《波隆贝斯库》中的小提琴音乐,感到惭愧。看来我自小就没有艺术细胞。当年看这个电影时,也是想昏昏大睡的。实在欣赏不了波隆贝斯库这么高雅的音乐。不过令我想起来,当年还钟爱另一部革命激情的电影:《牛虻》,那也是倾倒了无数人的一代经典。
      《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长篇小说,后由前苏联改编为电影《牛虻》。十分喜欢它的配乐,但它的音乐很难找到了。好像听过一个改编的牛虻组曲,那也是很多年前了。谁能找到啊?期盼!
      那时候,真是崇拜亚瑟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蜕变为一个革命者。记得当年北京晚报曾报道过一个女孩看了17场《罗马假日》,真佩服。我记不清看了多少次《牛虻》,肯定没那么多,还都是在家里看黑白电视呢。
      也许小时候,对于配音比音乐更有兴趣,觉得《牛虻》配音也很棒。一段旷世动听的语音,也能比得上一首来自天籁的音乐。
      至今我还记得牛虻引用耶稣的话语:“我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宝剑!”,还有他对行刑队的鼓励:“瞄准吧,你们面前是意大利和自由的儿子!”.
      配音演员“老佐罗”童自荣说过,在世界文学经典中,最让他情有独钟的是《牛虻》:“如果有机会,我想把《牛虻》做成长篇连播。牛虻和小说旁白部分可以我来,但像蒙泰利尼那样具有金属性和穿透力的声音我不适合,一定得找孙道临老师。”
      不过实际上,在电影中蒙泰利尼的配音演员是程之。程之的蒙泰里尼也是不朽的,谁能想象到那样一个反派演员一直拥有那样高贵内敛的声音啊—“你们有谁想到过圣父的痛苦,他让自己的儿子钉死在……十字架上,心爱的儿子……唯一的儿子”。
      邱岳峰对自由派人士格拉西尼的声音塑造,几乎是一切政治影片中最卓越的讥讽—“我被迫整天坐在地下室里,我就在那里对群众喊:意大利和自由万岁!”
      琼玛的配音是上官云珠,牛虻的恋人。她被宿命伤害延误,又被祖国的苦难指引,最后唤起的是尊敬而不是怜惜。谁能忘掉她最后读遗书时看到“亲爱的琼玛”这五个字的时候,那一声短促的惊喘?
      牛虻的配音是卫禹平,他是上译厂唯一能与孙道临匹敌的高亢激越的声音,又比孙道临多了一些神经质的颤栗。在影片中,他大多是用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语气,而结尾时,他又恢复了早年亚瑟的温柔语态:“我又在纸上写着你名字的地方吻过你了。你看我已经吻过你两次了,可是两次都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记得这时银幕上是琼玛无尽的眼泪,配以上官云珠的动人抽泣)。他的配音,足以让牛虻与孙道临的《王子复仇记》媲美了。

    《牛虻》配音演员表(全是顶级明星)
    牛虻——卫禹平
    琼玛——上官云珠
    格拉西尼——邱岳峰
    蒙泰尼里——程之
    马梯尼——毕克
    卡尔狄——中叔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当时蒙蒙咚咚的一直搞不明白电影为什么叫<<流氓>>????
      • LOL...
      • 就是这样记的。
    • .
    • 这个电影是什么忘得差不多了,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看的是露天电影,用砖头当马扎,在银幕反面的最前排,仰脖看完的。看得脖子僵硬,电影中的一切都是反的。。。
      • 露天电影 >> #2752413@0
      • “马扎” means "ponytail" ? 北京话有遭贬的嫌疑!有解释的必要,我差点没看懂!
        • 板凳就是了
          • 谢谢!:)
        • 关于“马扎”的定义
          《高级汉语词典》(海南出版社出版)中,对“马扎”一词的定义是:一种可折叠的小型坐具, 腿交叉作为支架, 上面绷皮条、绳等。携带方便。
          如此看来,该词应该是属于普通话用语。
          当然了,北京人民在看露天电影时爱用马扎(用板砖-这倒是北京话,当马扎的观众,以儿童为主且并不将砖头物归原处,间或有小青年或凑热闹的中年人),其它省市不清楚是否使用。但在全国范围的部队战士集会时,统一都会使用马扎,因为马扎是全军战士的标准配备。
          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深,在经典马扎的基础之上,也开始出现了更美观但不见得更实用、且更不见得实惠的新潮马扎.
          • 图文并茂,好!现在不喜欢马扎了,喜欢沙滩椅,带靠背的更舒服。。。
        • 应读作“马扎儿”。对吗?
          • 我们那会儿叫:马扎儿,板凳儿,板儿砖,电影儿。。。
            • 看电影前还得占座儿呢, 看着电影小屁孩儿还掐架呢,一本放完了还跑片儿呢。
              • 呵呵, 等片时看<新闻简报>
                • 老迷露馅儿了,不是等片,而是等片儿。。。:-)
                  • 等片子, 不是等片儿 :)
                    • 更露怯!
                      • LOL。。。
                        • 写不清楚,只能说清楚!
                • 今天电影片名:草原英雄不拉幕
                  • 这是小屁孩儿们每次必说的话。。。
                    • 不怕你说,那时候我也是小屁孩儿,现在相当小屁孩儿还不行了呢
                    • 小屁孩最多也就是掐架。要是岁数再大点,就是茬架了,那个不是闹着玩的。
              • 那时侯有一顺口溜: 中国的新闻简报, 越南的飞机大跑, 朝鲜的又哭又笑---- 阿尔巴尼亚的什么来着?
                • 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 yes, yes!!!
                    • 喜欢看片头吗?
              • 当下一本片子接不上的时候,借着放映机的光柱,屏幕上会投射出各种手形的创意。这启迪了后来的:二传手张蓉芳、妙手舞蹈家杨丽萍、点子大王何阳、弱智音乐指挥家周舟...
                • 看来您是老电影迷了. 还记得葛优他爸的一句有名台词吗?
                  • 马尾巴的功能
                    • 高, 实在是高!
                      • 您这句是地道战里的词儿.
                        • 呵呵, 那时侯我们经常说:"什么也不怪, 只怪秀梅不刹车"
                          • <青松岭>啊, 钱广赶大车
                            • "望着我, 望着我, 你那迷人的眼睛..."
                              • <苦恼人的笑>
                                • 难不倒您了. :) 那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长镜头, 在电影的开始, 当时觉得特别的现代.
                                  • 当年《大众电影》在封底登了英国片《水晶鞋与玫瑰花》中接吻的剧照后,接到革命群众的声讨信,不得不刊登致歉声明,承认错误,说是宣传了资产阶级情调,瓦解了人民大干四化的斗志,客观上起到了阶级敌人想起而没起到的作用.
                                    • 说起<大众电影>, 想起了法国演员钱拉.菲利普演的<勇士的奇遇>, 看过一个老的<大众电影>的封面, 是他访华时被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帮美女围着.
                                • 好象是扬延晋导演, 潘红主演的. 第四代导演中我还喜欢滕文骥, 尤其是<都市里的村庄>
                                  • 都市里的村庄是由殷亭如和赵有亮主演, 我连看两遍。可喜欢殷亭如了。(#2814760)
                                    • 我也是啊---一群青工在后面唱"美人啊, 你慢些走, 慢些走....", 站在小巷子里生炉子.... 那以后的中国电影我就不太知道了.
                                  • 最后一组镜头是,殷亭如身穿红色衬衣黑裙子,而她背后正待下水的新巨轮是红船底黑上沿。我想这是滕导演是有意安装这种色彩对比的。可是当年问了很多人,没一个注意到这个细节。
                  • 出现带沟了!
            • 估计现在读“马扎”ma zha ,乍一听,也没人听的懂,还可能有大舌头的嫌疑。
        • 马扎是: campstool
          • 确切了!
    • 好文,谢谢
    • 终于找来了原始录音剪辑。童自荣谈他情有独钟的《牛虻》

      从这段剪辑中,可以重温《牛虻》的整个故事情节,今天听来,依然动人。
      主要人物如下:
      牛虻,一个意大利革命志士。原名亚瑟,原本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是一个浪漫而软弱的青年。后来化名牛虻,成为一个坚毅、宁死不屈的革命者。
      琼玛,亚瑟/牛虻的恋人。亚瑟化名为牛虻归来后,她认出了牛虻就是亚瑟,并始终不渝地爱着他。
      蒙泰尼里,神父,亚瑟/牛虻的生父。在对革命者的镇压中,他曾出卖了亚瑟,并受到良心的折磨。后来当牛虻归来后,父子又相见了...
      不禁还想提到,为琼玛配音的是上官云珠。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有出色的表演,是一个艺术造诣极高的明星,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致死。她的苦难,也能为对电影《牛虻》的回忆添加辛酸的注脚.
    • XB一下儿,当年大二的时候给揪到上影厂给一部傻稀稀的电影配了次音。总共三句半英文台词,一个下午,赚了50块。
      电影名字不记得了,后来也没看过,但故事说的是一国女和一美国男在中国恋爱了,美男回国时要带国女一起走,"手牵手共创美好明天”。可是,国女很矛盾,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热爱我的祖国." 演美国男的是一德国留学生,为他三句半英文台词配音的是一澳大利亚留学生。

      别看就三句半英文台词,可花了上影厂不少时间。先是一跑腿的跑到学校里,拿几句台词让几个候选人对着录音机念,凭录音效果(要和女主角的音色差不多)拉两个semi-final人选到上影给导演听,导演拍板由谁最后来配。导演大概给老澳和我讲了讲故事内容后,就拿出需要配成英文的三句半中文台词来,让老澳和我当场翻成英文。然后,两人进到黑洞洞的配音室,站到各自的麦克锋前看着前方的屏幕对口形。出乎我意料的是,两人之间有挡板隔着的,互相看不到,只能听到声音。口形对过几次后,开始录音。录过几次后完事儿拿钱走人(上影给车回学校的)。

      到今天已记不大清楚"让我们手牵手共创美好明天”,“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热爱我的祖国" 这两句台词当时是怎样翻的。。。。。。;)
      • 依稀对这个电影有点印象。就是想不起名字来了,不过捎带着联想起了当年涉外题材的两部电影,《牧马人》(谢晋导演,朱时茂扮演的许灵均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庐山恋》(黄祖模导演,郭凯敏扮演的耿桦接纳了张瑜扮演的海外华桥周筠的爱情)
      • Let us hand hold hand together make beautiful good tomorrow. Here is born me grow me's place. I hot love my motherland.
        See what see. White eat!
        • u need some color to see see! pighead
      • 估计电影没公演就给枪毙了。一口流利英语的国女,傍上老美帅哥,还死活不出国,假的不行,审片的人都接受不了。。。
    • 八挂: <牛虻>小说的作者伏尼契是著名数学家布尔(Boole)的女儿.
      • 咱的课本里,学过布尔的什么定律或公式吗?你这么一说,我对牛虻更加敬仰了。
        • 你我在这侃山就得感谢布尔, 布尔代数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啊!
          • 原来是IT祖师啊。世界之大,一阴一阳谓之道也,二进制产生了,世界数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