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隆重纪念老萧逝世三十周年(1975-2005)<<< <转帖>>>> 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人生 --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人生

  当普罗科菲耶夫旅居巴黎时,一位本土俄罗斯新秀异军突起:狄米其.萧斯塔科维奇于1906年9月25日诞生于圣彼得堡,是赤色革命下出生的第一位位居要津的音乐之子。1925年,当他还是音乐院高年级生时,第一号交响曲业已大功告成,第二年初演,果然不负众望。
  十九岁的青年能缔造出像第一号交响曲这种佳绩,诚属难能可贵。因为这首交响曲规模闳奇,灵脱流转,生意盎然,又富于反讽与嘲讪意味,管弦乐配器珠圆玉润;此曲一出,萧斯塔科维奇立时扬名。继第一号交响曲之后,又有一连串的佳作,使他的声望在乐坛上愈形巩固。根据果戈里的故事改编的讽刺性歌剧『鼻子』(1928),其中一段供打击乐器表现的间奏,其现代意味不下于任何西方音乐家。另有一首钢琴协奏曲也让世人了解到,如萧斯塔科维奇有心的话,赓续「六人团」乐风对他而言并非难事。曲名曰『黄金时代』(1930)的芭蕾舞曲,其中的波卡舞曲蜚声一时。
  萧斯塔科维奇又以近代俄罗斯历史创作了两首交响曲,其中一首的副标题是『十月』(1927),另一首是『五月一日』(1931)。1932年他以震天撼地的不谐和音撰成歌剧『慕斯贞郡的马克白夫人』,以俄罗斯真实主义铺陈通奸与谋杀的情节。这出歌剧为萧斯塔科维奇招惹来祸端,原因是新兴当权者无法忍受『马克白夫人』里的道德观与音乐语言。
  萧斯塔科维奇读到『真理报』上的报导时正在阿干折斯克旅行,只见眼前的世界顿时崩溃了,到此时为止,他一直是苏联乐坛上无往不利的「金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他却成为众矢之的,「人民的公敌」,任何敌人都可以鸣鼓而攻之。「我濒临于自戕的绝境。眼前的危险令我惊慌失措,前程似乎一片黯淡,丝毫见不到出路。」
  萧斯塔科维奇以1937年的第五号交响曲重振声威,不过就意愿和目标而言,他的作曲生涯是结束了。表现在第一号交响曲、『鼻子』与『马克白夫人』里大胆、闪亮而具有现代感的音乐,早已成为绝响。此后他除了撰写安全无虞、拖沓和摹仿普罗科菲耶夫的矫情之作外,再也不敢插手其他。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他生命将尽之前,才敢再放手去写他所想的音乐,抛开顾忌与限制。
  在风雨飘摇之际,萧斯塔科维奇一直是苏俄乐坛上的泰斗,国人敬若神明。1957年,他膺选为「苏俄作曲家联盟」书记,又于1966年获颁苏联两项最高大奖:「社会主义劳工英雄奖」和「列宁勋章」。同年,在遭受过一次心脏病发后,这位害羞、畏缩、神经紧张、烟不离手的萧斯塔科维奇,几乎绝迹于公开场合。不过他仍创作不辍,撰写一连串弦乐四重奏,其中的第八号本质上属于自传形式,并引用了他早年的几首作品。他的『马克白夫人』再度抬头,经过了几次修改以后,以『凯萨琳.伊丝马洛娃』的名目面世,甚至还被改编成电影。(不过他对原典版本念念不忘,当罗斯卓波维奇离开俄国的时候,萧斯塔科维奇特别叮咛他要把这出戏的原本模样呈现在西方观众的面前,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之一。)
  1962年,他的第十三号交响曲大功告成。此曲以耶夫金尼.叶图兴科的五首诗为本,其中的『巴比雅』叙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犹太人在基辅遭到大屠杀事件。舆论传出赫鲁雪夫不赞同这个主题,使初演时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即使这是苏俄最明亮的两颗文化彗星联手出击作品,政府官员也不露面捧场。官方不同意的态度既然经此非正式方法表达,这首乐曲两度演出后,就识趣的隐退。第二年在歌词内容藉由叶图兴科之手改编后,才有再次面世的机会,此后也就很少演出了。
  萧斯塔科维奇在世时,郁垒难平,心知如果自己获得更多创作自由的话,成绩必定不可同日而语。他在回忆录中发自肺腑的解释自己作为,以及作曲方向,并以忧心忡忡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自况:「哈姆雷特和罗申克伦兹及葛登斯坦的一段交谈,尤其触动我的心弦。他说他不是笛子,因此不愿任凭旁人随意玩弄。这段对话真精彩。在他说来不让人玩弄这件事易如反掌,因为他贵为一国王子。倘使他不是王子的话,别人不免要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萧斯塔科维奇也以老境萧条的李尔王自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李尔王幻想的破灭。若说破灭还不算真确,因为若讲到破灭,总是猝然而至随即事过境迁;不能成为悲剧,也不是那么有趣。不过,你看他的幻念慢慢的一个个破灭了——这又是不同的情境。这是一种痛楚逾常,病态不健全的过程。」因此这位萧斯塔科维奇——哈姆雷特——李尔王三种身分纠结夹缠的伤心人,在尝尽幻象破灭后变得委顿不堪,只是□活、工作日复一日。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
  似乎(如果回忆录真是出自其手笔的话)萧斯塔科维奇看待自己音乐的眼光,与一般人接受的方式很不相同。以第七号交响曲为例,一般相信它是对列宁格勒一役与苏俄御敌表现的赞美颂歌。不过萧斯塔科维奇采取的又是另一种眼光。他在文中说第七号交响曲构想形成于防卫战之前,「自然也无所谓抵挡希特勒进攻一事。我在创作此主题时,脑中想著另一批人民之敌。战争带来了新的悲怆与新的毁灭,然而我亦未曾忘怀战前的恐怖年岁。这也是我从第四号以后一连串交响曲的内涵。第七号、第八号,亦无例外。我的多数交响曲都堪称为墓碑,因为成千上万的同胞埋尸于不为人知的地方,连亲属也不及凭吊。你又如何能为梅尔霍德和图卡契夫斯基树立墓碑呢?唯有音乐能为之。我甘愿为每位战火下的牺牲者各创制一阙悼念曲,然而个人能力有未逮者,故而我决定将音乐呈现给所有亡魂。」
  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中把自己描写为一位对自己与对其生存的世界信心全失的天才。最后几页笔触之悲悒、自怜,宛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不,我再也无法形容自己郁郁寡欢的一生了。没有人愿意相信我确实活得极不快乐。我这一生里,没有特别高兴的时刻,也没有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有的只是晦暗和淤滞,想来真是肝肠寸断。」展现在回忆录最后数页的悲怀感,直追他的第十四号交响曲。萧斯塔科维奇揣测苏俄的年轻一辈或许能有机会过著高尚、体面的一生。「或许在他们的生活里,会除去我个人生命里的灰色色彩。」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隆重纪念老萧逝世三十周年(1975-2005)<<< <转帖>>>> 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人生 --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人生

      当普罗科菲耶夫旅居巴黎时,一位本土俄罗斯新秀异军突起:狄米其.萧斯塔科维奇于1906年9月25日诞生于圣彼得堡,是赤色革命下出生的第一位位居要津的音乐之子。1925年,当他还是音乐院高年级生时,第一号交响曲业已大功告成,第二年初演,果然不负众望。
      十九岁的青年能缔造出像第一号交响曲这种佳绩,诚属难能可贵。因为这首交响曲规模闳奇,灵脱流转,生意盎然,又富于反讽与嘲讪意味,管弦乐配器珠圆玉润;此曲一出,萧斯塔科维奇立时扬名。继第一号交响曲之后,又有一连串的佳作,使他的声望在乐坛上愈形巩固。根据果戈里的故事改编的讽刺性歌剧『鼻子』(1928),其中一段供打击乐器表现的间奏,其现代意味不下于任何西方音乐家。另有一首钢琴协奏曲也让世人了解到,如萧斯塔科维奇有心的话,赓续「六人团」乐风对他而言并非难事。曲名曰『黄金时代』(1930)的芭蕾舞曲,其中的波卡舞曲蜚声一时。
      萧斯塔科维奇又以近代俄罗斯历史创作了两首交响曲,其中一首的副标题是『十月』(1927),另一首是『五月一日』(1931)。1932年他以震天撼地的不谐和音撰成歌剧『慕斯贞郡的马克白夫人』,以俄罗斯真实主义铺陈通奸与谋杀的情节。这出歌剧为萧斯塔科维奇招惹来祸端,原因是新兴当权者无法忍受『马克白夫人』里的道德观与音乐语言。
      萧斯塔科维奇读到『真理报』上的报导时正在阿干折斯克旅行,只见眼前的世界顿时崩溃了,到此时为止,他一直是苏联乐坛上无往不利的「金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他却成为众矢之的,「人民的公敌」,任何敌人都可以鸣鼓而攻之。「我濒临于自戕的绝境。眼前的危险令我惊慌失措,前程似乎一片黯淡,丝毫见不到出路。」
      萧斯塔科维奇以1937年的第五号交响曲重振声威,不过就意愿和目标而言,他的作曲生涯是结束了。表现在第一号交响曲、『鼻子』与『马克白夫人』里大胆、闪亮而具有现代感的音乐,早已成为绝响。此后他除了撰写安全无虞、拖沓和摹仿普罗科菲耶夫的矫情之作外,再也不敢插手其他。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他生命将尽之前,才敢再放手去写他所想的音乐,抛开顾忌与限制。
      在风雨飘摇之际,萧斯塔科维奇一直是苏俄乐坛上的泰斗,国人敬若神明。1957年,他膺选为「苏俄作曲家联盟」书记,又于1966年获颁苏联两项最高大奖:「社会主义劳工英雄奖」和「列宁勋章」。同年,在遭受过一次心脏病发后,这位害羞、畏缩、神经紧张、烟不离手的萧斯塔科维奇,几乎绝迹于公开场合。不过他仍创作不辍,撰写一连串弦乐四重奏,其中的第八号本质上属于自传形式,并引用了他早年的几首作品。他的『马克白夫人』再度抬头,经过了几次修改以后,以『凯萨琳.伊丝马洛娃』的名目面世,甚至还被改编成电影。(不过他对原典版本念念不忘,当罗斯卓波维奇离开俄国的时候,萧斯塔科维奇特别叮咛他要把这出戏的原本模样呈现在西方观众的面前,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之一。)
      1962年,他的第十三号交响曲大功告成。此曲以耶夫金尼.叶图兴科的五首诗为本,其中的『巴比雅』叙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犹太人在基辅遭到大屠杀事件。舆论传出赫鲁雪夫不赞同这个主题,使初演时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即使这是苏俄最明亮的两颗文化彗星联手出击作品,政府官员也不露面捧场。官方不同意的态度既然经此非正式方法表达,这首乐曲两度演出后,就识趣的隐退。第二年在歌词内容藉由叶图兴科之手改编后,才有再次面世的机会,此后也就很少演出了。
      萧斯塔科维奇在世时,郁垒难平,心知如果自己获得更多创作自由的话,成绩必定不可同日而语。他在回忆录中发自肺腑的解释自己作为,以及作曲方向,并以忧心忡忡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自况:「哈姆雷特和罗申克伦兹及葛登斯坦的一段交谈,尤其触动我的心弦。他说他不是笛子,因此不愿任凭旁人随意玩弄。这段对话真精彩。在他说来不让人玩弄这件事易如反掌,因为他贵为一国王子。倘使他不是王子的话,别人不免要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萧斯塔科维奇也以老境萧条的李尔王自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李尔王幻想的破灭。若说破灭还不算真确,因为若讲到破灭,总是猝然而至随即事过境迁;不能成为悲剧,也不是那么有趣。不过,你看他的幻念慢慢的一个个破灭了——这又是不同的情境。这是一种痛楚逾常,病态不健全的过程。」因此这位萧斯塔科维奇——哈姆雷特——李尔王三种身分纠结夹缠的伤心人,在尝尽幻象破灭后变得委顿不堪,只是□活、工作日复一日。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
      似乎(如果回忆录真是出自其手笔的话)萧斯塔科维奇看待自己音乐的眼光,与一般人接受的方式很不相同。以第七号交响曲为例,一般相信它是对列宁格勒一役与苏俄御敌表现的赞美颂歌。不过萧斯塔科维奇采取的又是另一种眼光。他在文中说第七号交响曲构想形成于防卫战之前,「自然也无所谓抵挡希特勒进攻一事。我在创作此主题时,脑中想著另一批人民之敌。战争带来了新的悲怆与新的毁灭,然而我亦未曾忘怀战前的恐怖年岁。这也是我从第四号以后一连串交响曲的内涵。第七号、第八号,亦无例外。我的多数交响曲都堪称为墓碑,因为成千上万的同胞埋尸于不为人知的地方,连亲属也不及凭吊。你又如何能为梅尔霍德和图卡契夫斯基树立墓碑呢?唯有音乐能为之。我甘愿为每位战火下的牺牲者各创制一阙悼念曲,然而个人能力有未逮者,故而我决定将音乐呈现给所有亡魂。」
      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中把自己描写为一位对自己与对其生存的世界信心全失的天才。最后几页笔触之悲悒、自怜,宛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不,我再也无法形容自己郁郁寡欢的一生了。没有人愿意相信我确实活得极不快乐。我这一生里,没有特别高兴的时刻,也没有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有的只是晦暗和淤滞,想来真是肝肠寸断。」展现在回忆录最后数页的悲怀感,直追他的第十四号交响曲。萧斯塔科维奇揣测苏俄的年轻一辈或许能有机会过著高尚、体面的一生。「或许在他们的生活里,会除去我个人生命里的灰色色彩。」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明天8月9日时萧斯塔科维奇的忌日,
    • 听他的音乐和读这文章的感觉很不一样啊, 虽然大多音乐晦暗, 如同黑云压城城欲摧, 但音乐始终极具张力, 很坚韧的样子,不象文中说的哪么忧郁绝望...
      • 不知此文转自何处, 许多地方我都不同意. 说老萧忧郁绝望不是很确切, 老萧在后期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弦乐四重奏上了, 同时为革命电影写些配乐作为应付.
        • 想到老肖的忌日,"随便"找的文章,没有时间考虑很多,只是表示纪念的意思~
          • 还得谢谢老兄的提醒, 给了我又一个机会和理由去了解老萧.
      • 所说的"新兴"当权者就是斯大林本人. 斯大林对老萧就象猎人玩弄猎物一样
        据说真理报的社论是他亲自口诉的. 老萧看了社论已后就准备了一个小箱子, 随时准备被逮捕. 斯大林却下令不许逮捕他, 给他各种奖章, 甚至于亲自劝他去纽约参加一个国际音乐活动. 但又经常把他揪出来进行批判, 说他搞形式主义. 所以老萧在斯大林在世时就象一个老鼠被关在一个笼子里, 而斯大林就象是一个守在笼子边上的猫. 此时的"小"萧可能真的是很绝望
        • 哦~不过呢, 现在看看, 没有了沙皇的专制,斯大林的暴政,没看不见了柴可父斯基和肖斯塔维齐了~思考ing~
          • 是呀,有点想不通
          • 苏俄的音乐成就要感谢Peter the Great 的全盘西化远动, 而不是后来的沙皇. 其实老萧也算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新古典作曲家. 不光苏俄没再有了, 西方也没有了.
    • 扔快砖头,标题应该写为“隆重纪念老萧逝世三十周年(1906-1975)” , 原标题让我觉得他只活了30岁。肖天才活的生不逢时,否则它会有更多,更深刻的不朽之作。
    • 三十年前苏联报纸及纽约时报登的讣告:
      Soviet Newspaper:

      "In his sixty-ninth year, the great composer of our times passed away--Dimitri Dimitrievich Shostakovich, Deput of the Supreme Soviet of the U.S.S.R., laureate of the Lenin and State prizes of the U.S.S.R. A faithful s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 eminent public and state figure, citizen artist D.D. Shostakovich devoted his entire lif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viet music, reaffirming the ideals of socialist human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New York Times:

      "A committed Communist who accepted sometimes harsh ideological criticism"

      ----转引自<Testimony>
      • 好象他与斯大林同天去逝, 所以他的去逝在苏联很不引人注目
        • 不对吧, 斯大林是五十年代死的, 早了二十年啊
          • 又记错了.:-((; 但确实有个什么事件联系着...???
            • 确实有这样一回事, 普罗可菲耶夫与斯大林都在53年的同一天去世.
    • 老萧年轻时好象还曾参加过萧邦钢琴比赛. 今晚睡前听他弹的<十二平均率>.
    • 一篇关于老萧的非常好的文章-->
      • 阅读ing~
        • 又一篇, 我是越读越不懂 :)
          • 留住~
            • 读后感: 太多人要把音乐与政治连在一起, 右的说老萧骨子里是反苏反共的, 左的说那是右派们的一厢情原, 两派吵得不一乐乎, 对老萧的音乐本身反到谈得少. 咱们还是自己听吧~~~
              • agree
                • 不完全同意, 艺术的本质是生活的一种抽象,但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是具体的人,不免带上他/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以才有评论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 也是欣赏结果的依据~;-)
                  • #2441508
                  • 不完全同意, 音乐只能用音乐去解释,任何其他形式的解释都是偏颇的。
                    • 不完全同意,~虽然说"任何其他形式的解释都是偏颇的"但是"音乐用音乐去解释"更解释不通,只能是像"a就是a"这样的自反解释没有意义~因此,除了用心灵解释以外,语言是解释音乐的一种比较好的媒介,是心灵交流的载体~;-)
                      • ok! conclusion: 音乐不用解释, 只能用来感受。
                        • 要解释, 更要感受. 我是听了再看, 看了再听, 再看, 再听, 一直到听烦为止. 若听不烦, 就列为精品. :)
                          • 多么淳朴的音乐迷,多么实在的音乐迷~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奏响了我们时代的爱乐的壮歌~;-)
                        • 基本不同意~但是, "我现在不说", 有机会喝茶的时候说~:-)
                  •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可有不同的解释, 有时音乐只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与政治没多大关系, 硬要在老萧头上套个"反斯大林者"或"苏共的宣传工具"就是把他过于政治化了. 给他带上帽子后再听会扭曲我们对他音乐的感受.
                    • 政治和情绪也有关系, 为什么就不能和音乐有关系?有,不但有,而且有,还,很有~但是我不说,以后喝茶的时候说~:-)
    • 为了记念老萧, 从现在开始连续二十四小时听他的曲子. :)
      • poor man~~唉,形式主义真是害人啊~:D
        • 看了Igor Markevitch指挥的第一交响曲DVD, 听了节日序曲, 金色年代舞曲, 第五, 第九, 钢协第一, Quartet 第4, 第12,正在听第8, how poor can I be?
          • o~我说的哪个poor man是说我自己呢,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雅兴听大师的CD/DVD~